中国的出口增长对全球需求变化非常敏感。历史上,全球需求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中国实际出口增长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出口价格的上涨将对实际出口需求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2013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近7%,这确实令人担忧。
全球(包括中国)产能过剩,因此我们认为出口商不太可能将实际有效汇率的全部(或大部分)升值转移到出口价格。过去几年的经验似乎支持这一观点。因此,出口商的利润率可能会受到挤压。
考虑到需求复苏和人民币升值,我们认为2014年中国出口仍将受到积极影响。我们预计净出口将推动2014年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
发达经济增长对进口的依赖减弱了吗?
有些人可能会指出,回归分析过于依赖历史信息,很难识别最新的趋势或结构性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开始解决自身的经济失衡、去杠杆化和财政收缩,一些经济体也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这些调整削弱了发达经济增长对进口的依赖吗?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可能是近年来美欧贸易收支持续改善。就美国而言,页岩气的蓬勃发展显然在缩小贸易逆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非石油贸易收支也显著改善。在欧洲,贸易收支的改善显然来自于非石油贸易顺差的扩大。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改进归功于结构调整,周期性因素必然会发挥作用。受财政紧缩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期疲软的增长,抑制了整体需求,包括进口需求。例如,尽管欧盟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但这可能是因为欧盟国家的经济及其进口需求比其他经济体更弱。
大多数市场观点认为,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将于2014年复苏,其进口需求也将得到改善。
但是发达国家增长对进口需求的影响减弱了吗?在过去的两年里,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增长确实对国内需求增长不太敏感(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增加值)。当然,工业生产可能不能很好地反映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因此我们更直接地分析了美国和欧盟两大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内需和进口关系。这两个经济体占中国出口增加值的50%以上。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的进口增长一直慢于国内需求,这种现象在经济没有衰退的情况下更为异常。
欧盟的结论并不那么清楚。尽管由于经济疲软,欧盟进口表现不佳,但近年来,欧盟从其他经济体的整体进口和欧盟的进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国内需求。然而,即便如此,最近欧盟内需的改善并没有导致类似的进口改善。尽管欧盟在过去十年中从其他经济体进口的比例稳步上升,但这一比例在过去两年中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在过去一年中下降。判断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可能是时尚早期,但一些欧盟边缘国家的实际工资水平显著下降,竞争力显著提高,其出口呈上升趋势。
一般来说,金融一体化、私营部门去杠杆化等周期性因素有助于发达经济体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去杠杆化逐渐减弱,财政政策约束放松,发达经济体的内需改善应增加对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进口。然而,由于欧盟(边缘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和美国的结构性变化迹象,我们无法确定国内需求复苏是否能带来类似于过去的进口需求增长。
中国是否失去了竞争力?
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变化对所有新兴市场都非常重要,但此外,中国的竞争力是否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许多观点认为,中国的竞争力正在下降,包括中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工厂从中国搬到其他国家的案例。然而,从更宏观或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否正在失去竞争力?
总体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一直在上升,但涨幅有所收窄。在美国和欧盟这两个主要出口市场,中国的竞争力似乎正在减弱,甚至出现了市场份额损失的迹象。中国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持平于高水平;在欧盟,中国的市场份额近几个季度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近年来,中国在其他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的市场份额增加,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市场份额变化的总体趋势掩盖了行业层面的挑战。与一些证据一致,中国轻工业产品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似乎在下降,主要是因为越南和其他国家的出口商以更低的价格在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出口产品市场获得了更多的份额。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保持稳定,而电子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上升,这可能反映出中国在这些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在欧盟的出口份额最近似乎达到了顶峰。
简而言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仍在上升,新兴市场和其他发达市场的上升抵消了欧盟市场份额的损失和美国市场份额的停滞。换句话说,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的出口增长可能对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更加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使美联储削减QE规模,新兴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可能小于过去(削减QE规模的不利影响将部分抵消出口需求改善的积极影响),因此中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大。(汪涛)
【欢迎关注网官方微信号:cif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