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头的津巴布韦人保罗在网站上看到闪亮的广告后•奇索拉认为,“中国制造”仍然值得“努力”。当欧洲商人远离全球贸易时,成千上万像奇索拉这样的非洲商人从非洲大陆赶到中国,出现在广交会上。
尽管全球经济降温对非洲商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制造”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广交会上,奇索拉有自己的精心计算。他希望能买到质优价廉的促销礼品。这些杯子、花瓶和便签纸将根据客户的要求在津巴布韦打印并出售。
“我有自己的印刷厂,但只有中国能为我提供合适的印刷产品。”他说:“津巴布韦生产的礼品种类仍然太少,印度和越南的质量也不够可靠。”
作为中国最大、最古老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届广交会吸引约20万外国商人购买,堪称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第112届广交会举行6天后,近9000名非洲买家来到这里,占到目前为止会议买家总数的10%%。
现在,中国制造商特别欢迎这些口音浓重的非洲人,并将他们视为抵御欧洲债务危机的重大商机。
尽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但中非贸易仍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亿美元%。截至4月,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已达153亿美元,是十年前的30倍,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能够提供低价是吸引非洲商人来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德力亚,一位停留在中国雨具企业展位上的女商人,询问了几乎每个样品的报价。这位身材丰满的尼日利亚人说,这是她第四次来广交会,主要是购买铝合金门窗和雨具。“我们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还关注价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来中国购买。”。
自2004年以来,46岁的布基纳法索商人阿卜杜拉辛每年两次来中国参加广交会。他熟练地在每个展位上看产品,询问价格,做笔记,询问产品目录和名片,甚至不需要打招呼。
“有人说中国的东西质量不好,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拉辛自豪地说,他的魔法武器是在展览上“看到真相”,并去工厂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愿意下订单。他一个接一个地列出了他去过的地方:青岛、杭州、宁波、佛山、福州。
中非贸易的逐渐普及也反映在中国对外贸易展览的规模和质量变化上。拉辛记得,当他200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很少有参展商能用英语与他交流,不像他们现在还会遇到说法语的员工。”当时,展区并没有那么大,只能在计算器上用数字说话。毕竟,数字是世界上常见的语言。”
与九年前相比,中非贸易逆差大幅增加,双边贸易仍存在一些不平衡。据统计,中国对非出口的57%机电和高科技产品,其次是纺织品、塑料和塑料制品;非洲向中国出口的产品相对单一,主要是原油、铁矿石、棉花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为了减少中非贸易的不平衡,中国从2010年开始减少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5%关税,在中国设立非洲产品展览中心,与许多非洲国家开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合作,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建立工厂,增加非洲就业,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产品。
拉辛已经是30名员工的老板,在首都开了三家专门销售中国产品的商店。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五个姐妹的兄弟和家里唯一的孩子。就像他使用的手机越来越先进一样,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面对未来制造业可能与中国竞争的东南亚和其他国家,拉辛认为他不会放弃中国。他说:“每个人都可以在中国分一杯羹。欧洲人和非洲人都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产品。这里的新事物和想法也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