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国内外贸出口并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红火,反而有些不温不火。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和2010年的沉默期,到2011年,出口业终于有所改善,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国内工厂加班,货运成本和运费上升,年底更难找到,仿佛给人一种错觉:回到外贸的黄金时期。这必然是对2013年外贸形势的良好预测。
但事与愿违。首先,国际形势的变化给了企业家一个打击。欧盟并没有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变得更加严重。除了德国,欧洲国家都在嚎叫,进口急剧下降。除了保守或保守,买家不可能在过去大规模扩张和拉动消费;国内CPI上涨导致的价格上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原材料和各环节成本高,削弱了价格竞争力;价格上涨反向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再次提高了产品单价和供应链上的流通成本。
自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外升值已成为直接的导火索,进一步恶化了出口企业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中国外贸晴雨表,整个外贸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已达到许多行业必须停止、转移和撤离的地步。
广东、香港、澳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渐转移到长三角、中部和东南亚国家,以缓解成本压力,争取生存空间。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仍保留在各种成本和成本较高的地区,主要是利润较好的电子产业、家具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其余的在利润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挣扎。可见,一旦成本发生轻微变化,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012年,整个广东省仍保持了8.4%的工业增长,但这背后主要是大企业,技术创新、附加值和高增值业务带来的增长,而不是全面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效率的提高。
虽然效率有所提高,但汇率问题、国际环境问题、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环境恶化和成本大幅上升仍在下降,因为海外买家无法消化这些上升的成本,这需要企业与买家分担。假设企业毛利率为10%,劳动力成本、汇率损失和原材料上涨,总价格需要上涨16%,但客人最多只接受7%的价格上涨,剩下的8%只由企业自己消化。这样,毛利率立即下降到2%。这给了企业主一个危险的信号,将行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方,缩小工厂规模,消除继续做行业的想法。
因此,我们的企业主和外贸从业人员需要考虑如何转变思路,集约化耕作,实现差异化。